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专题报道 > 其他 > 《民法典》

王轶:民法典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一座里程碑

日期:2020-06-19    阅读次数:    字体:[] [] []    保护视力色:       

【王轶:民法典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一座里程碑】

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指出,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。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,是一部固根本、稳预期、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。民法典实现对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制度化、规范化、程序化,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,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。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“法典”命名的法律,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。民法典是民事立法的系统集成,使分散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体系化,形成一部体例科学、结构严谨、规范合理、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。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,也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,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,对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,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。编纂工作注重规则的逻辑性、体系性和法律本身的规律性,既协调好总则与分则的关系,又协调好民法典与其他法律的关系,从而形成逻辑缜密的有机整体。民法典在实践中发挥指引和规范各种民事行为的作用,为司法机关提供全面、权威、系统的裁判依据,对于公民积极行使和有效保障自身合法权利意义重大,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民事制度支撑。

摘编自《人民日报》

【朱海文:讲真话是一种责任担当】

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朱海文认为,能不能讲真话、敢不敢讲真话,是检验领导干部是否拥有蓬勃朝气、浩然正气、昂扬锐气,能否忠诚履责、勇于担责的“试金石”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,组织把我们放到重要岗位上,就是对我们的肯定和信任,不论职务高低、权力大小,都要自觉把讲真话作为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的实践要求,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作决策抓落实,带头做尊重实际、尊重规律、襟怀坦荡的人。特别是在当前风险挑战复杂严峻的情况下,干事创业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问题,越是在这个时候,越需要领导干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事业观、权力观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不务虚言、不兴伪事,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求真务实上,着力点放在担当尽责上,支撑点放在群众满意上,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。

摘编自《解放军报》

【周飞舟: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看社会治理】

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飞舟表示,中国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家本位的文化传统,家国同构成为基本特征,家国关系也构成了社会稳定的基石。历史上,只有家国关系内外呼应、协调一致,百姓仁而不遗其亲、义而不后其君,忠臣出于孝子之门,家齐而国治之时,才能实现政治清明、社会发展。可见,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理顺家与国的关系。这次疫情再次显示出,家国关系始终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,国家政治以人民利益为本、以万家疾苦为重,人民群众以爱国爱家为美德、以家齐国治为己任,是上下同心、稳定繁荣局面的关键所在。

摘编自《光明日报》

【冯舟:精准提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人才支撑】

冯舟认为,人才是脱贫攻坚的第一资源。贫困地区要走出发展困境,实现精准脱贫,既要靠资金、物资、技术等支持,更要靠契合本地需要的关键人才发挥能动性创造性作用。要想方设法推动急需人才向贫困地区基层一线集结,注重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,对贫困地区、特别是未摘帽县的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情况,分类摸底,釆取柔性流动、健全人才帮扶协作机制等途径,抓紧补上缺口。要从职称评审、工资福利待遇、人才成长空间等方面入手,落实和创新有关制度措施,解决人才难留问题,让更多人才在贫困地区留得下来、作用发挥得好。

摘编自《学习时报》

【张云飞:促进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】

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云飞认为,为有效改变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说不做的情况,应从5方面促进公民参与。一是全社会必须大力倡导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,积极开展垃圾分类,既要促进生产、流通、消费、回收等环节的绿色化,又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实现绿色化。全社会应该构建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网络、平台和环境。二是各种社会力量应该大力组织开展各种绿色公益活动,公民个人应该积极参加各类绿色志愿服务活动,努力做一个绿色志愿者。三是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应向社会和公众积极开放。例如,要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搞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,大力推进绿色技术众创,吸收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活动和环境新闻舆论监督。四是各类工作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促进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,公民个体要立足工作岗位积极参与环境治理。五是家庭应该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氛围,教育和引导孩子杜绝和避免高消费,从小形成绿色化生活方式,积极参加创建绿色生活的活动。

摘编自《中国环境报》

(光明网记者 李贝整理)